这是旧迪化的地图,大家可以看到,迪化城城墙内非常小,人口并不多,政府出于安全考虑,天天晚上是要关城门的。而由于历史原因,城里面只有汉,满,蒙古等几个民族可以居住,在关城门前,其他人要自觉出城门。父亲说他小时候见到最迟出城门的是小西门的一个卖烤肉的老者。关于迪化城的修建过程,人口的构成,百度上的资料也不少,大家可以看看,我现在说的是父亲眼中旧迪化的风情。
先说一下家历,高祖父是当年老湘营的小哨官,跟随着左宗棠,扛着大枪进疆平乱,是刘锦棠亲兵营的。后来湘军老营就地解散,他就留在迪化,开垦农田,种菜为生。从迪化地图上也可以看到,迪化城南门外一直到旧皇城有一条大街,两边是回族,以及中亚民族的商铺。而靠乌鲁木齐河的一边,则是几家汉族人的菜园子,利用头道河,二道河的水来灌溉菜地。由于汉族人对种植上技术优势,所以十几家菜园子,都是汉族的,包围着迪化城外有水源的地方。而我的曾祖父更是种菜高手,种的是“精菜”,靠着几十亩菜地,养活全家。当然后来也有去南山买地种粮食。那种是大田种植,收益相差很远。以前妖魔山下的那个小山上有个“baza”(音)庙,就是祭拜五毒之类的,而曾祖父作为迪化农家领头人物,被尊称“湘爷”,主持仪式,其实我们祖籍是湖北的。
迪化人口,汉族一直占绝对优势,是城市的主体民族,其他民族则是围绕主体生存。每个民族都是整个链条上的一环。简单分工是这样:政府机构,军队主要是汉族,城里的商人以杨柳青为主,其他商会分不同地域,竞争也激烈。
出迪化南门外,主要是回族,他们以饮食服务为主,主要服务汉族和其他各个民族。而对中亚等外国贸易,则是乌兹别克,塔塔尔人等民族擅长经营。他们有钱,而且文化水平比较高。当时他们并不认同自己是维吾尔人。父亲在解放后曾经在政府组织的调查中,做笔录人员。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。盛督办时期,学校学的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的口歌中,塔兰奇(伊犁维族)和维族是分开算的,口歌中叫三塔(塔兰奇,塔吉克,塔塔尔)。南门外归化族里面有不少二转子,主要是山东男加俄罗斯女人。俄罗斯女人很勤劳,主要做家里面清洁帮工,手脚利落,而男人很多手上有技术货,手工打制轴承之类的。
新疆汉族分三类,一种就是民国时期就在新疆的汉族,第二是之后解放军进疆,转业成为兵团,以及后来投亲靠友的口里汉族,第三类就是80年代后,以江浙人为先锋的经济移民汉族。其中第一类的汉族,虽然历史悠久,但一直没有政治地位,没有话语权。父亲说到以前单位里面有个“老兵痞”,这个是文革时期被人定义的。文革时期动不动要他交代问题,问他这个兵痞是如何像电影上的坏蛋那样欺男霸女的。他后来交代说,他是四川人,抗战时期抓壮丁入伍,没有多久就派到新疆,几千里路下来,直接就守备在玛纳斯河大桥上。那些从三区辗转逃难出来的汉族,见到他们这些国军,抱腿大哭,比亲人还亲,他说我怎么会干坏事。
想通过父亲的一些回忆口述内容,让大家了解解放前迪化的一些真实事情。我们后人应该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,包括各个民族的。
(2014-05-18 11:46:03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